学校官网 | 留服中心 | 留学生教育 | English

湖北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事
务办公室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

咨询电话

027-59750225

 

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资讯  >  正文

揭晓!湖工大2023年度十大新闻!
来源:DIR   日期:2024-01-08 08:28:30  浏览:

2023年,全体湖工大人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努力向上,奋力向前

不断书写奋进华章

近日,湖工大年度“十大新闻”

评选结果揭晓

让我们共同回顾

这一年湖工大的重要时刻














01

陈武率全国政协专题调研组来校调研

5月2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陈武率全国政协专题调研组,就“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来校调研。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专题调研组组长陈宝生,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专题调研组副组长尚勇,省政协主席孙伟等陪同调研。校党委书记彭育园向调研组一行报告了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立德树人和服务湖北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及成效,围绕高校分类评价改革主题进行建言献策。


陈武充分肯定了学校“立足湖北、服务工业”的办学定位,以及在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取得的成绩,对学校科技创新“顶天当英雄,立地做好汉”的做法大加赞赏,希望学校进一步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探索实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02

我校获批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了2023年批准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通知,我校获批新设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近年来,学校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湖北省产业发展需要,围绕传统轻工行业绿色转型和现代生物与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天然产物生物制造、发酵食品绿色酿造、新型蛋白及小分子药物、绿色制浆与低碳造纸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形成了“轻工+”“+轻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特色。轻工技术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设立,标志着我校在构建了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基础上,首次实现了向博士后高端人才培养的延伸。


03

大学生学科竞赛排名升至全国高校第16位

2023年2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我校以461个奖项、85.8分的成绩排名第16位,较2021年前进45个位次,位列省属高校第1,省域高校第4,创历史新纪录。


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工作,创新性实施学科竞赛“六个一”工程,学科竞赛成绩实现全面开花、全年精彩。98项赛事共获得2918个奖项,36项赛事获得最高等级奖项。其中,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2项金奖,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2项,在全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4项,均实现了历史新突破;此外,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5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进一步巩固了地位和优势。


04

人才队伍建设年成果丰硕,人才培育和引进取得双突破


全年自主培育和引进国家级人才6人,省部级人才22人,还引进了一位在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的哈佛大学研究员,高层次人才质量数量呈现双提升。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及相关工作被湖北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中共湖北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办的《湖北教育简报》第10期专版报道“湖北工业大学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教育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2023年工作主题为“人才队伍建设年”,隆重召开了人才工作大会、举办了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在一流学科建设学院设置“人才特区”,拟定了“人才汇聚工程”配套支持政策,开创了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


05

我校新增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根据教育部发布“十四五”第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建设立项通知,学校成功获批河湖健康智慧感知与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率仅30%左右,湖北省属高校仅获批两个),这是继湖北工业大学2008年获批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后,再次重大突破,为“双一流”建设和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面向”,立足湖北、服务工业,聚焦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和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战略规划,夯实创新基础条件,开展有组织科研,致力于打造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区域发展需要的特色标杆平台。


06

学校主持获湖北省科技奖一等奖2项


3月16日湖北科技创新大会隆重召开,我校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胡圣飞教授和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刘江峰教授接受了省政府的颁奖。两位教授均牵头获得了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此次,学校共计16项成果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0项,包括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学校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能力。自2014年起,我校已连续9年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奖总数稳居省属高校前列。今年我校荣获的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数量位居省属高校第一位。


07

学校获批首个孔子学院,并被列入习近平主席对南非国事访问成果清单


8月22日,湖北工业大学与南非文达大学在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签署《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湖北工业大学与南非文达大学关于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的协议》,该协议被列入习近平主席对南非国事访问成果清单,是清单中唯一由国内高等院校领衔建设的项目。9月27日,绿色科技孔子学院在北京授牌;12月5日,绿色科技孔子学院在南非文达大学隆重揭牌。


绿色科技孔子学院是学校获批设立的首个孔子学院,也是全球首家以绿色科技为特色的孔子学院,是我校在国家级人文交流平台建设中取得的重大突破。


08

学校获批国家科技部首批中非联合实验室

图片

12月,中国科技部公布了“2023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清单,我校与苏丹国家能源研究中心共同申报的“中国-苏丹新型光伏生态农业联合实验室”项目获批立项。这是中国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10个中非联合实验室之一,我校作为湖北省唯一获批立项的单位,在中非科技合作领域实现国家级平台建设的重大突破。


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将中非合作确定为国际交流合作优先发展战略,全面铺开、纵深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不断拓展中非合作朋友圈,接待南非高教科创部副部长、安哥拉驻华大使、非洲科学院院长等高规格访问团10余个,新增中非战略合作伙伴30余个。在中非科技合作领域,学校还获批科技部“中国-南非先进光伏氢能系统研究中心伙伴研究所交流项目”(全国共申报500余项,仅10项获批立项),获批科技部发展中国家“太阳能技术及应用国际培训班”;成功举办“2023中非创新合作先进适用技术发布推介会”。


09

我校赋权改革试点经验受到广泛关注和加速推广

图片


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研究部署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同年,我校入选科技部等九部委“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湖北唯一)。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于2021年3月发布了《湖北工业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方案》《湖北工业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八条措施》,从职务科技成果的赋权方式、收益分配、国资处置、转移模式以及尽职免责机制等方面开展积极实践和探索。



我校作为国家改革试点单位,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实施五大改革举措,完善五项配套办法,从根本上激发调动科技人员创造成果、转化成果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2023年3月,在全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对我校实施赋权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点名表扬。2023年10月3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以“改革激活科转原动力”为题,专题报道了我校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典型做法,以及张晓星教授团队在赋权改革政策推动下,将自己研发的全国首台(套)“环保绝缘气体金属开关设备”以作价入股的方式在襄阳市成功转化的案例。2023年11月,湖北省政府出台文件在全省铺开实施赋权改革。2024年1月,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带队来湖北省专题调研科技体制改革推进情况,我校进行了汇报交流。


10

擦亮底色,发挥农机优势特色助推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图片


3月27日,由省农业机械鉴定站牵头申报的《油菜分段收获割晒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国家农业行业标准获批立项。作为全国唯一双非高校,省农机工程研究设计院参与获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农机)1项,主持获批湖北省农业农村厅重大项目1项,获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我校农机优势特色重整旗鼓,再创发展新局面。


我校1952年起源于农业中等专业学校,1984年由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和湖北轻工业学院合并而成,农机特色底蕴深厚。为服务乡村振兴,助力湖北“三高地两基地”建设,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省农业机械鉴定站、省农机工程研究设计院等资源优势,在农业机械智能装备研制、农机科技服务等领域扬帆起航再出发。除承担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外,艾草鲜叶脱叶短板机具、小龙虾智能分选机、迷你型鳝鳅剖切机和鱼苗分鱼机等一批农机装备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分别进入工程化、中试或批量生产阶段。此外,我校当选湖北省农机学会理事长单位,承办了全国首届农业应急救灾技术及装备交流活动、2023年全国农机化主推技术现场演示活动暨培训班等一系列培训或技术推广活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获得农业农村部等主管单位多次表扬和致信感谢。